解放军155毫米榴弹炮的钢药筒之谜:一场关于成本、可靠性和技术选择的辩论沪深策略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模块化药包,而解放军却坚持使用钢制药筒,这一差异引发了关于技术落后与否的广泛讨论。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在该领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战略考量。
2025年台海军演中,20门05A式155毫米加榴炮在30分钟内精准投射1500发钢药筒炮弹,平均射速达到8发/分钟,且未发生任何膛内燃爆事故。这展现了钢药筒在高强度作战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可靠性甚至超越了西方模块化药包:美军M777榴弹炮在阿富汗战场就曾因药包受潮导致3%的哑火率,而金属药筒即使储存15年,发火率仍能保持100%。 正是这种经受实战检验的可靠性,构成了解放军坚持使用钢药筒的核心逻辑。
这种可靠性并非偶然。中国是全球唯一掌握大口径钢药筒焊接技术并实现量产的国家。其采用卷钢焊接工艺的药筒,成本仅为黄铜药筒的几分之一,并能有效规避深冲压成型设备的依赖,尤其适合战时大规模生产。 相比之下,西方模块化药包虽然摆脱了金属壳体,却依赖高精度化工技术和复杂的密封结构,导致成本飙升数倍,一枚等效模块化装药的成本超过千元,而钢药筒的价格却仅为200元。对于年消耗十万计药筒的解放军而言,这一成本差异意味着数亿元的军费节省。
展开剩余64%批评者常指责钢药筒装药量固定,灵活性差,远逊于可自由增减数量的模块化药包。 然而,05式155毫米火炮的钢药筒内部实际分为六个独立药包,炮兵可根据射程需求手动调整药包数量,实现与模块化药包相似的效果:全装药使用六个药包,5号装药则移除一个,1号装药则移除五个。这种手动调节方式与模块化药包在实际操作上并无本质差异。
更重要的是,钢药筒的刚性结构使其在自动装填系统中拥有显著优势。PLZ-05自行榴弹炮凭借其与金属药筒的完美机械兼容性,实现了高达3发/15秒的爆发射速,远超西方同类型药包装填火炮。 而模块化药包在持续射击时,药包直接接触高温炮膛,易引发自燃甚至炸膛,迫使西方炮兵在每次射击后使用湿布冷却炮膛,严重影响射速。 相比之下,钢药筒的金属外壳有效隔绝了发射药与炮膛,即使连发30弹也无需中断冷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忽视了模块化药包技术。中国出口型PLZ-52自行榴弹炮早已采用模块化装药,并获得沙特、科威特等国的青睐,累计出口超过500门。 国内自用火炮坚持使用钢药筒,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最优解:中国拥有丰富的钢铁资源而铜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钢药筒成为更具战略意义的选择; 此外,现有半自动火炮体系与钢药筒的适配性已达到极致,从装填到击发仅需8秒,全流程故障率低于0.1%。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解放军下一代火炮技术也已悄然落地。SH-16型155毫米轮式自行加榴炮采用全等模块发射药,通过统一尺寸的发射药模块组合覆盖全射程需求,彻底终结了“多规格药包”时代。其无人炮塔实现了全自动装填,从定位目标到首发射击仅需15秒,射速高达12发/分钟。 有趣的是,这项技术的应用反而促使钢药筒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全自动装弹机需要标准化的模块,而钢药筒的异形结构难以兼容。
最终,解放军对于药筒选择的策略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基于成本效益、可靠性、资源优势和现有系统兼容性等多重因素的理性权衡,并最终在下一代火炮技术中实现了技术升级。 这场关于“药包vs药筒”的辩论,最终以技术进步和战略选择画上了句号。
"沪深策略
发布于:广东省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