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有一个场面非常经典期配宝,
就是林总说:“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简单一句话,道尽了每一场战争胜利背后,都是血与肉的残酷。
这个场面刻画了林总的运筹帷幄,也将背后程子华在塔山前线的艰苦战斗从侧面展现出来,让大家记住了程子华。
实事求是地讲,程子华的军功非常大,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率部进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期配宝,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他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最后1955年,却没有对程子华授衔。我们要知道解放军19个兵团司令员,另外18个都有授予军衔,唯独程子华一个人例外。
有人说主要因为程子华打密云,导致四野入关被发现,惊动了傅作义的35军逃跑,所以最终未能授衔。但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姑且不说四野百万大军南下,其实傅作义发现不发现都无所谓,胜利已经是大势所趋。更为重要的是,35军最终还是在撤退途中被消灭了。
因此,程子华打密云是一个小失误,但不见得因为这个问题,就错失55年授衔。
笔者认为期配宝,程子华军功虽然很大,但却是接近大将级别,和真正的大将有区别的。
兵团司令员评为大将的,大多有着非凡的战功:
陈赓是黄埔一期,陈谢兵团多次承担战略任务,是独立的战略兵团。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形势逆转阶段,准确来说,是由二野(刘邓直系部队)、三野加二野的陈谢兵团完成的,这一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上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扭转了战略防守态势。从这一点来看,在战略上,对陈赓的使用,是野战军级别的。
萧劲光在北伐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师党代表(相当于师政委),职务高于徐海东(排长)、张云逸(师参谋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指挥兵团兵力达30万,统兵规模仅次于粟裕。
许光达作为黄埔五期毕业生和南昌起义参与者,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担任首任装甲兵司令员,主导解放军装甲部队建设。
程子华和以上三个兵团司令员相比,还是有些许差距。
虽然有人说东野第二兵团政委的黄克诚最后评为大将,那么,二兵团司令的程子华也应该为大将。但在实际评选中,担任过的职位只是授衔的一个参考因素,并不全然只考虑职位,萧克曾经是八路军的副师长,也没有评上大将。
授衔,主要考虑资历、军功、平衡这三方面因素。资历程子华是够的,但是军功接近大将,并未完全接近大将,再加上四野已经占有3席大将了,如果让程子华继续占有一席,那么四野就有四席了,其他三大野战军,再加上华北军区才6席,这明显不利于平衡。
因此,程子华不太适合授衔,如果授衔放大将也不合适。中央最后对未授衔但是应该给予大将军衔的人,对应的是行政四级级别,享受副总理的待遇。例如:李先念。但程子华是行政五级,且最后没有入选36人军事家名单,他的级别应该介乎于上将和大将之间。
程子华作为我军一个名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军队事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授衔,确实是一种遗憾!
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