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配资世家
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
华师共获特等奖15项
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特等奖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捧得“优胜杯”
5月17日至19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肇庆学院举行。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和肇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青春助力百千万,挑战致胜新赛道”为主题,全省161所高校3.6万余件科创作品参加,科创实践覆盖逾20万名大学生,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历史新高。最终971件作品进入决赛,其中主体赛831件、专项赛140件。最终,拟授特等奖178个、一等奖272个、二等奖451个。
华师于2024年6月启动校赛,2273件作品参赛,25件主体赛作品、2件专项赛作品进入省赛决赛。最终,主体赛获特等奖1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专项赛获三等奖5项。主体赛获奖数居全省第一,特等奖获奖比例再创新高,学校再度捧得“优胜杯”。
青春逐梦不息
科创报国笃行致远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
华师获奖团队的风采
特等奖
拓扑量子态的调控与探测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物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孔智贤
团队成员:郑易淇、刘桂娟、蔡诗铭、张佳铭、董机龙、王卫敬、洪森、魏星、梁智彬
指导老师:邓明勋、李志、张丹伟
作品简介:项目聚焦物理学研究前沿,深入探究了无序效应对拓扑半金属态及其外尔轨道的调制作用,提出了利用RKKY相互作用探测拓扑相变的方法,并通过构建准周期无序晶格结构,实现了新型的局域化现象及其迁移率边的调控。此外,该研究团队基于拓扑材料对偏振光的响应特性,设计了一种超薄的红外光学偏振器,实现了非互易的偏振光转换。该研究为调控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和局域化效应提供了新视角,为开发基于拓扑材料的新型电子和光学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非互易超紧凑光学器件的发展。
光形智变——跨介质光场调控及其构型应用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阮璋
团队成员:全庆颖、李阳鸿、林巍青、许振航、连升弟、马美霞、吴子彤、杨永峥、张俊熙
指导老师:邓冬梅
作品简介:作品致力于发展在不同介质中具有更为丰富空间拓扑分布特性的光场,聚焦于自由空间、金属表面与非线性系统,创新性地开展光场构造与调控工作。作品巧妙构建了相位、频谱及相干结构等光学自由度与光场几何构型的耦合模型,显著提升了灵巧光操控和光信息处理的性能。
高比能宽温域锂电池电解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玟
团队成员:姚雨欣、罗广潮、万千慈、刘翼禄、赖美廷、邓嘉琪、李思茵、何千慧、何焯斌
指导老师:郑奇峰、赵瑞瑞、薛诗雅
作品简介:项目聚焦高性能锂电池电解液设计,创新提出溶剂化结构调控与溶剂部分氟代策略,解决传统碳酸酯电解液氧化稳定性差、温域窄等问题。采用乙腈与多氟醚稀释剂,构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使4.3V三元电池在-20℃下保持优异性能。进一步开发部分氟代羧酸酯电解液,实现4.7V钴酸锂在-30~70℃宽温域稳定运行。研究成果发表于
Angew. Chem.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获专利 1 项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以青春作桨,扬强国之帆:
青年如何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破浪前行?
——基于全国30省份124032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赖晓韵
团队成员:孔令媛、冼晓晴、葛静静、曾颖红、张倚诺、王广榕、刘静怡、郑越嘉、程伊
指导老师:林晓凡、陈锐浩
作品简介: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构建“调研-走访-案例-访谈-策略”体系。历时三年搭建全国实践调研网络,覆盖多地区,采集12.4万份有效样本,运用双向量表、线性回归等方法剖析现状。项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挖掘典型案例经验,定位现实困境,创新性提出“构建认同机制-锤炼数字铁军-打造乡教共同体-重塑参与角色”示范策略,推动青年持续参与乡村教育振兴。
业者明责,四方解忧: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侵权行为的责任认定与风险治理
——基于2971份裁判文书与2071份调研数据的
双维实证分析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法学院
项目负责人:冯明钊
团队成员:龚士微、余乐晖、李嘉莹
指导老师:邓敏贞
作品简介: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达8400万人,以交通事故为代表的侵权责任纠纷呈现出高发态势。如何认定从业者与用人单位的责任边界,化解相应社会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对2971份裁判文书与2071份调研数据进行双维实证分析,在关注四方主体现实隐忧的基础上,提出三分法研究框架,优化劳动关系认定逻辑,类型化治理侵权责任。
何以双向奔赴?
——关于内地高校港澳籍师范生专业认同
与文化认同互促的调查研究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蔡耿钰
团队成员:林思延、刘悦、康翔轩、李嘉莹、欧阳颖、连婉仪、刘欣雨、覃曦、郑翔鹤
指导老师:陈先哲、卢嫕、王嵩迪
作品简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互促互融。研究以港澳籍师范生专业认同为切入口,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展开调研,构建内地高校港澳籍师范生专业认同与文化认同互促机制模型,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港澳师资队伍建设和湾区教育协同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内外共生·文化引路:
从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探索当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项目负责人:萧蕾
团队成员:关思奇、邓敬怀、张高群、夏雯洁、孙铭萱、杨加慧、刘小臻、朱俊宇
指导老师:陈贤波、赖莹莹、陈虹
作品简介:项目创新性提出“内外共生”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内层博物馆”是以村落历史为核心的实体博物馆建筑;“外层博物馆”是将整个村落打造成开放式的活态博物馆,并实施“1+2+n”整体发展思路。项目选取地位独特、资源丰厚、问题典型的广东大岭村作为首个实践地,并将模式推广至汕头东里镇与肇庆蒋家村,为它们量身打造“双层建设方案”。“内外共生”模式的尝试、实现与推广,使乡村博物馆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
寻绿百村配资世家,声纳千万:
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人居环境的主体感知与优化路径
——基于14省126村的调研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林秋泳
团队成员:江燕、陈梓静、王紫婷、赵晨蕾、陈博睿、黄子柔、宫玮玮、陈怡思
指导老师:王敏、胡国胜、罗广
作品简介:项目基于我国14省126个乡村的案例,引入眼动实验与文本分析方法,探讨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主体感知与问题反馈,依据乡村主体协调与利益联结提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研究应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参与和福祉,关注人与环境间的作用关系,进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存量”到“发展增量”:
绿色资源驱动欠发达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实践
——基于粤东西北七市百村的实地调研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昊哲
团队成员:谭贻丹、黄文彦、周佳茵、刘子惠、甘月灵、何雨婷、杨智妍、钟卓庭、李晓楠
指导老师:闫坤如、蓝宇蕴、卢渠
作品简介:研究致力于推动粤东西北的优势资源与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深入结合,探索绿色产业融合赋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和发展模式。选取韶关市、肇庆市、云浮市等七个粤东西北地市作为调研地点,团队实地前往乳源瑶族自治县、封开县等十余个县(区),与村委座谈,实地发放问卷超过2000份,实地入户走访农户700余户。相关成果先后取得了韶关市委政研室、英德市委等八个党政机关部门采纳,并获得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等主流媒体的二十余次报道。
粤有引力:
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背景下
港澳籍大学生留粤就业意愿分析与提升策略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禹爱珠
团队成员:孙明玥、张讯佳、谭欣雨、韦瑞琳、吴奕明、郭梓晴、许瑞芳、邓泳旋
指导老师:卢晓中、王嵩迪
作品简介:团队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方法,从工具性、扩散性、信息性、情感性支持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剖析港澳籍大学生留粤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国家政策支持、个人兴趣爱好、良好就业环境以及高校的有效推动均显著提升了留粤意愿;反之,宣传覆盖面窄、企业执行力低和文化融入困难则带来负面效应。研究建议,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及多主体协同,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是“家事”更是“国事”:
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基于广东省21个地市31323份问卷的实证研究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汕尾)
项目负责人:江明轩
团队成员:陈心瑶、张景翔、康悦、庄梓涵
指导老师:李英哲、刘剑玲
作品简介: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团队走访省内10个地区36个乡镇,开展各类访谈调研107场,收集了广东省21个地市31323份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并剖析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创新提出了“GSU-P”政府指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专业支持、公益化项目运作的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并在白沙镇、长汀县等多个乡镇进行了实证检验及推广。
旧监管下的新业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监管的困境与破解之策
——基于广州市11区乡村民宿的调查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胜磊
团队成员:钱露、陈明菲、颜也幸、苏启航、张菊、梁安琪、孔令莉、黎冠兰、秦翊真
指导老师:颜海娜、于刚强、张伟坤
作品简介: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研究以广州市为个案,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监管的困境与破解之策,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开展了历时两年的调查研究,以期实现乡村民宿有效治理和提质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
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
数字经济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与对策
——基于32个行业9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调研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郑思琦
团队成员:林铭恩、赵诗莹、尧欣、邱诗越、龚乐、陈渺、杨培培、陈嘉铃、李禄
指导老师:彭壁玉、熊冠星、张洪铭
作品简介:作品探究地区数字经济水平与农民工的流动决策的关系,尝试剖析数字经济时代的农民工流动现状,并对传统制造业潜在的“用工荒”问题提出预警和政策建议,对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政策逻辑,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具有进化能力的可解释血细胞形态学辅助检验系统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梁耀东
团队成员:廖谢欣、黄钟扬、林威、陈乐韬、冯俊鑫、罗诗玲、黎明鑫、何铨辉
指导老师:马琼雄、李洁、张准
作品简介:项目围绕“进化迭代、可解释性、检验系统开发”三大模块进行研发。项目研发一系列创新算法,实现检验系统快速迭代更新并投入临床诊断;通过识别并可视化细胞的形态学属性,辅助医生对细胞类别进行判定;研发电动平台控制算法,提高大规模细胞采集与高通量筛选效率。项目有望突破现有血细胞辅助诊断系统迭代周期长、缺乏可解释性的技术瓶颈,为血液病的早筛、精准诊断和高效辅助提供全新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
920nm高可靠飞秒脉冲掺钕光纤激光器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孙贺
团队成员:马文昊、杨兴勤、杨奕涛、林哲禧、朱文涛、黄昱睿
指导老师:罗智超、李体鉴、欧华鹏
作品简介:团队开发了一款全保偏光纤结构920nm飞秒脉冲掺钕光纤激光器,具有优良的紧凑性、便携性、稳定性,可以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该系统可以提供平均功率为0.5W-1.5W、脉冲宽度为45fs-100fs的高稳定920nm脉冲激光输出,实现了该波段掺钕光纤激光器的最窄脉冲宽度和最高脉冲能量,为920nm波段高端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实用化、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一等奖
MOFs衍生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伊晴配资世家
团队成员:谢廷杨、赵敏颖、毛艺静、方佳帆、朱雅琪
指导老师:林晓明、罗玉红、周奋
作品简介:项目研究出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与稳定结构的LiNi0.1Co0.9O2材料。团队提出以沸石咪唑酸骨架作为自牺牲模板,引入过渡金属Ni离子掺杂,并且通过选择合适的烧结温度赋予产品更优越的储锂性能。研究表明,700℃下制备的样品表现最佳,缓解了材料的相变、稳定了层状结构、提高了电子导电性和锂储存活性。团队系统地研究了改性LNCO的电化学特性,为LNCO的实际应用提供思路。
扎根乡村还是另寻出路?
乡村教师离职倾向调查及消解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19省份21783名乡村教师的实证分析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师教育学部
项目负责人:何雨菲
团队成员:刘艳、胡骁芹、唐宣、李林燕、徐晨思
指导老师:张云婷、魏林超、路红
作品简介:研究基于对全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部地区19省份21783名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从个体特征、工作量及工作负担、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乡村教师离职倾向的现状与成因,揭示其对教师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消解策略,为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礼在乡野阡陌间
——基于粤东乡村丧葬礼俗变迁探索当代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路径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项目负责人:张蕊
团队成员:许彦羡、南佳欣、姚泳欣、林菀轩、沈悦
指导老师:陈贤波、陈椰、张曜
作品简介:项目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依托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聚焦粤东传统丧葬礼俗的治理功能研究,旨在解码乡土文化基因,探索传统礼治赋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的路径。
5G+AI驱动的边缘——云协同海洋牧场
智能浮标监测系统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类
所属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董骏
团队成员:刘菲菲、吴文隶、庄婷婷、霍薇薇、黄艺颖、林俊豪、夏游煣、段世为、陈丹丹
指导老师:唐小煜、汪蕾、陈晨
作品简介:团队基于现代海洋工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装备,搭建了智能全自动水域综合监测浮标平台,旨在为我国海洋牧场的科学管理提供高质量智能分析与危险预警,助力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云边虫瞰
——基于多源异构感知与边云协同架构的
农业数字化监测系统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类
所属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李雅婷
团队成员:罗杰豪、乐剑平、曾凯丽、黄晓宁、袁媛、黄心阳、尚小媛、蒋子昂、何慧伊可
指导老师:唐小煜、郭建军、薛博桓
作品简介: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病虫害监测难以满足农业精准化与智能化的需求。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基于多源异构感知与边云协同架构的农业数字化监测系统,以全国首创的多源异构感知技术和边云架构为核心,解决了目前检测场景覆盖差、检测精度低、数据呈现弱的三大痛点,对农业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性能薄膜铌酸锂偏振调控光集成芯片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吴凌峰
团队成员:高有康、赵凡苏、邱文月、彭永敏、肖泽熙
指导老师:陈楷旋、刘佳鑫
作品简介:项目聚焦薄膜铌酸锂光子集成芯片,致力于开发一系列先进的光偏振调控技术,以突破当前光系统在偏振敏感性、调控速度和工作带宽等方面的瓶颈。该技术在光纤通信、片上光互联、数据中心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未来光子芯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微创绿境——AI智联菌巢污水处理系统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罗彩妍
团队成员:郑婉冰、谢悦、谢艺鋆、郑淳莹、白晓彤、刘金欣、刘俊星、洪逸群
指导老师:黄明智、张超、梁豪
作品简介:团队创新研发AI智联菌巢污水处理系统,融合高效降解菌群、生物炭复合载体与智能调控技术,攻克新烟碱类杀虫剂治理难题。项目系统突破了传统工艺效能瓶颈,显著提升处理效率并降低运维成本,实现污水处理智能化、低碳化、无害化升级,适用于市政、农业及工业场景,获多项专利与学术成果支撑。
二等奖
具有全色可调圆偏振发光的
自支撑手性共价有机框架薄膜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郑跃鑫
团队成员:陈思敏、张敏俊、蔡德烜、谢小婷、文思婕、刘雨菲、杨熙、黄悦、张仟妮
指导老师:汤西豪、蔡松亮、周奋
作品简介:项目开发了具有全色可调圆偏振发光(CPL)性能的自支撑手性共价有机框架薄膜(CCOF-F)。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聚合-破碎-重构”策略制备首例自支撑手性COF薄膜,具有形貌可调、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通过主客体手性转移,实现强烈的、全色可调的固相CPL,发光不对称因子高达7.2x10-2,领先现有COF基CPL材料。
基于穿戴式智能传感器的TKA术后康复远程监控系统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瑞棠
团队成员:徐子珊、杨沣渝、林昌伟、李可遇、李佳璇、李晓雅、蔡若瑶
指导老师:曾碧卿、李丹凌、贺超
作品简介:项目设计了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康复远程监控系统,借助可穿戴式膝部智能监控设备和手机APP,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膝关节康复监测,节省医疗资源和患者负担。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展开深入合作,利用低成本的MEMS惯性组件、PPG、生物电阻抗等传感器和先进的嵌入式信号处理算法,设计了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术后关键指标测量,同时,项目的APP端采用可运行的SVM-MLP与P-tuning微调的轻量化智能识别算法对患者术后康复进行评级,检测精度高,迅速给予患者康复评级。
低膨胀、高比容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及其应用
项目分类:科技发明制作
所属学院:物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馨舟
团队成员:张梁、邢露尹、陈秋如、马雯蕾、林佳苗、曾祥罡、杨婧
指导老师:侯贤华、李染梦、李海峰
作品简介:项目以解决目前硅碳负极材料根本痛点——“硅”的体积膨胀为切入口,在国内率先采用射频感应等离子体实现由内向外的均匀热辐射技术,以多孔碳为载体的硅烷原位裂解沉积技术,以及有机液相碳源增强包覆技术来制备高容量硅碳材料,最后通过与人造石墨进行容量调控得到所需额定容量的负极材料,成功制备了比容量高、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和倍率性能优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已通过多家检测机构的技术测试,使电池比容量最高超过2500+mAh/g、循环寿命可达2000周、能量密度达400Wh/kg、快充效率90%。
三等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密码”
——基于全国690所高校约10万份数据的分析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慧莹
团队成员:曾采琪、杨思婷、马玥、易芊芊、奚媛媛、刘丽元
指导老师:卓泽林、叶苑秀
作品简介:研究面向全国690所高校采集105170名在校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创新素养及创新绩效的“现状—过程—结果”三维评估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33份深度访谈。结合数据,团队进一步探索培养体系因素中通过创新素养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路径模型,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高校密码”——自内而外、逐层递进的生态系统模型。
竹乡绿韵,古水逐幽
——古水镇连石、崀顶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项目点位:广宁县古水镇古水社区连石和崀顶村
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符婷婷
团队成员:张汝婷、苏婉莹、黄诗涵
指导老师:陈朝隆
作品简介:在“全域旅游+慢旅游”视角下,项目秉持文化传承、游客体验、产业融合三大核心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依托碧水青竹,打造绿色乡村生态游综合体。项目聚焦于当地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探索智慧旅游、旅游节事活动等新型旅游模式,打造独特旅游IP并制定相关衍生产品开发规划,赋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从技艺到记忆:
“砚遇小钸村”IP导向的参与式非遗工坊活化路径探索
项目点位:鼎湖区坑口街道苏村社区小㘵村
所属学院:美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张雅琪
团队成员:李怡辰、陈朝霞
指导老师:李倜、常娜
作品简介:项目引用区域公共品牌叙事模式,通过对IP形象进行叙事化设计,把“砚遇小㘵村”作为主线故事,串联端砚采石、古法雕刻、文人雅集等场景,打造以端砚文化为核心的拟人化IP形象。项目以轻量化叙事活化非遗技艺,构建“非遗生产性保护+城乡文化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产业化\"的非遗生态循环系统。同时,聚焦城乡文化共融进行活动策划,打造“一座村,一方砚,千年不辍的记忆”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以砚为媒构筑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场,让传统工艺的薪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焕“圩”一新
——关于地豆镇旧影院焕活美丽圩镇客厅的方案
项目点位:四会市地豆镇旧电影院
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负责人:张洁
团队成员:钟凯雯、罗伊雯、吴坤仪、林俊濠、叶栩滢、李靓怡、杨钊瑜、宋乐天、陈若彤
指导老师:王亚、梁政
作品简介:项目聚焦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七个一”的建设要求,结合地豆镇实际情况,将地豆镇旧电影院焕活为美丽圩镇客厅。通过搭建数字展厅、城市沙盘等多种展示形式,展现地豆镇历史沿革、文化底蕴、规划布局、建设成效和经济发展成果。同时,设计“地豆记忆“农产品展销和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地豆文旅融合发展。
酿豆腐到“酿文化”
——客家美食产业链牵引的凤凰主街全域旅游升级
项目点位:鼎湖区凤凰镇主街
所属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冯心凌
团队成员:谭欣彤、梁镇鹏、冼蕴琦、方凌芸、陈彦彤、周明悦、苏睿
指导老师:彭草蝶、颜海娜
作品简介:项目以客家酿豆腐为文化基因,打造大湾区首个主题文旅示范街。通过文化馆、非遗工坊集群活化非遗文化,设置互动地砖、银河豆腐街等声光技术场景,构建“街道打卡+文化可视化”体验。延伸“酿文化”主题餐饮、原创IP伴手礼和豆渣艺术产业链,结合线上线下沉浸式运营,串联美食、文创、民宿业态,推动生态哲学与产业经济融合,形成“一镇一味一世界”全域旅游新范式。
凤栖山水,客韵流芳
——凤凰镇客家文化赋能生态振兴
与公共空间重塑设计
项目点位:鼎湖区凤凰镇主街
所属学院: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颜心远
团队成员:陈安淇、刘诗琪、刘欣雨、谢艺鋆、郭静怡、杨丽涛、吴坤霓、郑淳莹、袁翠敏
指导老师:郑刘春、齐君
作品简介:项目以“凤凰涅槃”为核心理念,聚焦鼎湖区凤凰镇文化传承断代、生态资源利用率低及产业同质化等痛点,提出三大路径破局:创新非遗工坊与红色研学活化客家文化,依托山水资源拓展康养、研学等生态业态,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村民参与。以“山水为脉、客韵为魂”为框架,打造集文化深度、生态价值与产业活力于一体的粤西文旅新地标,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生态文旅融合范式。
精心备赛,勇攀科研高峰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备赛工作,校团委联动相关部门、学院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校院两级打磨118场,组织开展社科类、理科类项目公开路演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科创项目学习交流平台,助力更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脱颖而出。
华师注重发挥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代表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卓越英才计划”,建立“院级课外科研项目—校级‘金种子’课题—省级‘攀登计划’”三级学生课外科研体系,积极推报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做好“挑战杯”项目孵化。近两年累计推动570项校级“金种子”、省级“攀登计划”课题转化为“挑战杯”竞赛项目。在本次省赛项目中,华师“攀登计划”转化项目6个,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果转化项目8个。
在近五届赛事中,华师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2024年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特等奖第一名)1项,省赛特等奖62项,两次捧“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优胜杯”,连续多年捧省赛“优胜杯”。
华师学子将踏上国赛征程
以热血与实力勇攀高峰
热爱不息 挑战不止
祝贺佳绩 展望更多精彩成就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校团委
执行编辑丨毛紫薇 蒋欢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